孩子初到机构,怎样和老师能够顺利进入教学程序?机构密集干预,如何提升孩子的配合度,提高干预有效性?孩子在家里,家长也想教点什么,或是和孩子游戏,或是做做桌面教学。可是经常出现的情境是我们充满热情得来到孩子身边,使出浑身解数,可是孩子根本不看我们一眼,甚至走开。把孩子拉到椅子上做桌面教学吧,可是不到10分钟,孩子就开始各种不配合,家长也濒临崩溃了。上述所说均反映出一个问题,老师和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关系”。
建立关系,谁和谁建立关系?建立什么关系?
老师和孩子从不相识到互相配合教学,需要建立关系,这不难理解,可是我们是孩子的妈妈(爸爸),我们是母子(女)、父子(女)关系啊,还需要建立吗?当然。这里的“关系”,不是指我们平时说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而是一种“刺激控制”。通俗点说,就是孩子看到你就“愿意”和你玩,“愿意”配合你做项目。都知道我们谱系孩子社交能力相对弱,我们在干预训练中通常需要给予孩子额外的“强化物”,并且我们还需要持续的扩展孩子的强化物,有多少老师和家长在为扩展强化物而头疼呢?试想,如果我们把自己变成了孩子的强化物,真是想想都会情不自禁的笑出来!
如何建立关系呢?——玩!
——怎么玩?首先,我们要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了解孩子的兴趣,跟随孩子的兴趣。这点说起来容易,其实在实操中很多的家长甚至是老师还是“一说都明白,一上手就错”。跟随孩子的兴趣,解释起来很简单,就是孩子玩什么我们就玩什么。如果孩子从一种玩具转换到另一种玩具,我们也要跟随孩子及时转换。比如说,如果在玩积木的时候,孩子转向旁边的土豆先生,我们就要及时拿起土豆先生并邀请孩子一起玩,而不能继续让孩子搭积木。
第二,在和孩子玩的过程中,不要给孩子发指令!不要给孩子发指令!不要给孩子发指令!这点家长们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因为我们经常就会忍不住了。当然,也不是说我们不能说话了,描述性的语言还是需要的。比如,和孩子一起玩积木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大楼越盖越高啦”,但是不能对孩子发指令,“搭红色的积木”。
第三,我们需要创造孩子和家长互动的活动。如果孩子始终一个人玩,我们怎么能和孩子建立关系呢?因此,我们需要创造和孩子互动的可能性,我们要控制玩具或者玩具的一部分,活动中一定需要我们参与,没有我们活动就无法进行。比如,孩子喜欢玩吹泡泡的游戏,我们不能把泡泡水和泡泡棒直接给他,因为那样孩子就不需要我们了,我们可以只把泡泡棒给他,这样他吹完了就要来找我们,吹泡泡这个活动就必须有我们的参与了,和孩子的互动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拼装玩具也一样,我们可以把零件一个一个的给予孩子,类似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四,我们要丰富活动。上面第三点可以让我们开始与孩子建立关系了,但要持续下去,就需要我们把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不断的创新玩法,以保持和孩子的互动性。仍以吹泡泡为例,如果我们只是控制着泡泡水,让孩子重复向我们提要求,几次之后孩子的兴趣就会减弱。这时,我们可以也拿一个泡泡棒往地下吹泡泡,然后邀请孩子一起踩;也可以吹出泡泡再和孩子一起用嘴巴往天上吹,或者拍破,等等。这样不停的创新下去,尝试不同的玩法,保持和孩子的互动。
第五,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要始终保持愉快的气氛,表情丰富,有热情的赞扬,夸张的动作,积极的回应孩子。这一点不难做到,通常大家这一点做的是很好的。
上面五点是建立关系的基本步骤,其中第三和第四点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需要我们“脑洞大开”的玩,积极尝试。下面给大家展现一段建立关系的视频:
视频解释
视频中一开始孩子在自己玩,妈妈走过来跟随孩子的兴趣也来玩这箱玩具,她试图用玩具接触孩子的身体,可是看起来孩子并不喜欢,也没有看向妈妈。妈妈这时拿起玩具假装打电话,可是孩子并没有模仿她,而是抢下了妈妈的玩具。妈妈又进行了很多次不同的尝试。当妈妈看到孩子拿起玩具假装打电话时,她马上跟随孩子的动机,也拿起一个玩具假装和孩子打电话。看,一个互动的活动诞生了!可是这个活动持续了一小会儿孩子就不玩了,这时,妈妈又开始尝试新的玩法,但没有成功,当她看到孩子再次打电话时,马上跟随孩子兴趣也再次打起电话来。然后她又继续尝试不同的玩法。在这期间,她有意识的把箱子往身后拉,目的在于要控制玩具。她不停的更换玩法,把孩子抱起来摇晃,孩子喜欢,几个回合之后,又把孩子放进箱子里玩,孩子非常喜欢,主动向妈妈提要求玩,关系建立成功!
视频中可以看到,孩子妈妈自始至终没有给孩子发一个指令,玩具始终在妈妈的适当控制中没有完全交给孩子,一个玩具尝试了多种玩法,这些导致了整个活动孩子积极的参与,没有不当的行为发生。
我们在视频中可以学到什么?
1.把家里的玩具(鉴于谱系孩子的特殊性,其他喜欢的物品也算玩具)整理一下,每种玩具根据孩子的兴趣,设计10种以上的玩法,当然不一定你设计了孩子就感兴趣,但是这是必须做到的,设计100种玩法,有一种有效了就算成功了。
2.不要发指令!!!
3.坚持不懈!不可能你做什么孩子马上回应你,做了很多个试探,依然不理你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不要灰心,坚持下去一定会得到孩子的回应。如果每天都能坚持和孩子在愉快的情况下每次5-10分钟,玩上一到两个小时,对训练的帮助是巨大的。
建立关系的意义在于建立“刺激控制”,也就是说让孩子看到你就联想起来好的愉快的活动,而不是训练!训练!训练! 有的家长会说,怎么可能!训练就是训练啊,怎么愉快?是的确实没错!虽然寓教于乐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理想,但是训练不会都是愉快的。但是不代表我们不和孩子建立关系,换一种思路考虑一下。我们不断和孩子建立这种愉快关系,在训练这种往往不怎么有趣的活动中,消耗这种“愉快关系”。“建立关系”和“消耗关系”不断的交替进行,使训练能够长久的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