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刺激行为,它的高发生率和重复性,在世界各地的ASD人士中,无论族群和不同的环境因素,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了解自我刺激行为,会对我们了解孩子,更好的帮助孩子起到重要的作用。
自我刺激的分类
涉及肢体:转圈、脚尖走路、蹦跳、来回跑动、摇头、来回走动、手淫等
涉及手部:摸脸、拍手、摩擦手、拍东西、挖鼻孔、弹摸鼻子耳朵、抚摸某种特殊质感、摸头发、握拳等
听力和味觉:闻舔物品、无意义的声音、尖叫、鹦鹉学舌、唱歌等
2. 涉及物品环境的自我刺激
适当的操作物品以便提供感觉上的刺激:按压开关、开关门、开关电视、重复穿脱鞋或衣服、旋转可以旋转的玩具、上下楼梯台阶、重复用笔点画、收集物品等
要求同一性、拒绝改变或仪式性的行为:要求相同的餐具、固定排便用具或位置、坚持穿相同的衣服、固定的行走路线、拒绝他人的改变(如要求妈妈带相同的发卡、爸爸不能摘下眼镜)等
3. 适当的行为但发生在不适当的环境中,或者为了不适当的目的
适当的使用物品但过度:重复骑自行车、推玩具汽车、假装开车、过度玩拼图积木等
对于建筑的迷恋:数现实中大楼或者图画中大楼的地板,为了数地板,用积木搭大楼。
迷恋电梯:谈论电梯,画电梯的图片,寻找电梯,把玩具当成电梯。
迷恋吸尘器:持续地谈论,模仿吸尘器的功能和声音。
迷恋楼梯:上下楼梯、重复地谈论,用玩具做楼梯。
迷恋动物:谈论动物,画动物的图片,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扮演某种动物。
有些人会用大叫来缓解焦虑,还有人会开心地哼唱歌曲来抒发心情。自闭症儿童也会有相同的情况,但是这里面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排列物品和旋转物品等等这些大量谱系儿童特有的自我刺激行为,可能和神经发育相关。这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但作为家长你要明白,一些自我刺激行为可能是谱系儿童所需要的。
A前事-B行为-C后效
增加成本:增加孩子的反应成本,比如抖手:可以在孩子手上绑上小沙包,使孩子做这个动作困难增加,从而减少这个行为。
还有诸如给咬手指的孩子带上手套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C后效
惩罚:非常不建议打孩子,但是一些相对温和的惩罚是可以使用的,例如反应阻挡,剥夺一些活动的权利,限制自由等等。
说了这么多,但实际干预中上面介绍的干预方法效果一般都不理想。原因我们来分析一下,自我刺激的行为受控于自动增强,也就是说是“发自肺腑”的,而这种增强是很难替代和削弱的。抽烟和酗酒对身体都非常不好,但是却很难戒掉。因为这种内在感觉是其他活动和行为无法给予的,也是其他感觉无法替代的。除非这种“发自肺腑”的感觉消失,晚期肺癌患者会立即戒烟,不是因为怕死,而是吸烟会引起强烈的不适。所以有家长会感觉某种自我刺激行为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大减少甚至消失(神经发育的原因?)
那么就没有一种相对有效的干预方法吗?我个人感觉有——自我管理!
遇到没被笼子圈住的老虎你会跑
葬礼上你不会大声喧哗
烟瘾再大你也不会在电影院里吸烟
——这些例子说明了一个问题
你可能没被水壶烫过
你也没被老虎咬过
你也更不会在葬礼上被人殴打
你也从来没有在公众场合被人讨厌
但你依然知道这些行为在当前的环境中是不恰当的,你会遵守这些规则。
回到主题上来,孩子如果有自我刺激的行为,首先要评估这种自我行为是否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的干扰程度大不大。如果频率不高,没有影响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没有干扰,那么这种行为是可以存在的。在这里我还想说点实话,如果影响程度轻微,且没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可以继续关注,不进行干预。因为干预的成本通常会很高,牵扯大量精力,而且可能会发展出其他的替代性自我刺激行为。
如果确实影响到学习,或者打扰到其他人了。例如课堂上严重的抖手、在家里疯狂地奔跑。可以使用上面提到的这些干预方法,进行干预。但同时也要提供或者容许孩子在其他环境中,发生自我刺激行为。也就是说,课堂上你不能抖手,但下课了你随便抖。家里你不能跑,但会每天领着你在小区里跑。
干预的目标是孩子在特定的环境中,需要遵守“规则”,从而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不是要在全部环境中减少或者消灭自我刺激的行为。这样孩子的自我刺激行为有可能被“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孩子也不会丧失自我刺激的“权利”!